经常有网友称“所有水果都能拿来酿酒”“在家自己发酵的果酒更天然更健康”,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类家酿果酒教学视频广受欢迎。
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酿酒,尤其在家庭环境下,缺乏专业的糖度控制、酸度调节、酵母营养补充与杀菌手段,贸然操作反而容易导致发酵失败、滋生细菌,甚至产生有害物质。轻则酒臭酸败,重则饮后不适,不可忽视健康风险。
橙子、柚子、橘子等水果虽然香气诱人,但柑橘皮中富含挥发性萜烯类精油,一旦在发酵中被氧化或微生物降解,可能产生
其中的氰苷化合物在发酵中可能转化为微量氢氰酸,虽然剂量低,但不建议食用。
既然好多水果不适合酿酒,于是有的人会觉得,那我老老实实在家酿葡萄酒总可以吧,其实就算你酿酒成功,也不一定
甲醇是一种无色无味、极易与乙醇混淆的剧毒物质,即使少量饮用,也可能导致视力模糊、昏迷甚至永久失明。家庭果酒中出现甲醇,主要有两个原因
一是果胶酶分解果胶时副产甲醇,尤其在苹果、梨、李子、桃子等含果胶较多的水果中;二是部分爱好者使用果核、果皮一起发酵或蒸馏,其中也可能释放微量甲醇。
专业酒厂会通过精密分馏与检测去除甲醇,而家庭酿酒者通常没有这样的技术条件,特别是私自蒸馏者,风险更高。
很多人自酿果酒,尤其是使用低糖水果或未完成发酵的果酒,看起来像饮料,尝起来像果汁,但实际上酒精浓度可能高达
家庭环境下无法精准检测酒精度,常靠经验估算或尝一口,这并不科学也不安全。
酿酒,虽然看起来原理并不复杂,但这其实是一门微生物、化学与工艺相交织的复杂技术。在家动手酿酒当然可以带来乐趣,但它远不只是把水果泡起来这么简单。选错水果、方法不当,不仅可能让你辛苦酿出的
无论美食还是佳酿,我们总是喜欢品尝自己亲手做出的成果。但如果中间涉及到了微生物发酵,以家庭条件来说,难以做到万无一失,而一旦出现纰漏,往往随之而来就是健康风险。因此,无论是自酿酸奶还是自酿果酒,建议大家慎重对待此类经验、窍门,不要因为草率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风险。
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