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金、施耐德、佛吉亚……闵行的一片田用30年“种出”上海外资最密集的地方之一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08-30
  从阡陌农田到外资企业总部林立,莘庄工业区这片17.88平方公里的土地,用三十年时间讲述了一个外资企业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开放故事。   202

  从阡陌农田到外资企业总部林立,莘庄工业区这片17.88平方公里的土地,用三十年时间讲述了一个外资企业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开放故事。

  2025年8月初,华硕电脑斥资4.6亿元的创新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子于此,这只是这片外资热土最新跃动的一个音符。回望‌1995年初冬‌,大金空调的第一根桩机打入莘庄工业区的农田,外籍工程师望着临时板房和周边零落的村舍,难以想象这里将崛起世界最大的VRV空调生产基地。同一时期,美国依工集团委派王迅飙带着一笔启动资金回国创业,在既无人手也无厂房的困境中,租下简陋场地为神龙富康生产首批汽车塑料件……

  就在这一年,莘庄工业区诞生了。没人想到这片土地会成为上海外资最密集的产业高地之一。三十年后,园区内共有近600家外资企业、5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扎根,2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、30家外资研发中心在此生长,每寸土地都刻录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生密码。

  “当年这里连办公桌都没有,我们在田埂上画图纸。”大金空调(上海)有限公司负责人翻出泛黄的照片:泥泞工地旁,日方工程师与本地工人合力调试生产线。“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,工业区管理者们和大金人怀揣共同梦想,不畏艰难,并肩作战。”

  从初创时期的艰难探索,到逐渐站稳脚跟的稳健前行,大金工厂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,加强自主研发,推动产业升级;而莘庄工业区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提供政策支持,为企业的成长保驾护航。如今,大金空调在莘庄工业区拥有世界最大的VRV生产基地,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。

  大金空调中国区负责人表示:“稳定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,让我们能够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,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。”与此同时,大金空调集团已从初创时期的小工厂发展成为拥有33家公司、19个生产基地、员工超过2万人的行业龙头品牌。

  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塑料制品不同,上海依工生产的车用塑料零部件在机械强度、抗老化性及稳定性方面表现卓越。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生产基地,上海依工虽不为消费者所熟知,却是汽车主机厂眼中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
  上海依工塑料五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迅飙回忆道:“1995年,依工集团委派我回国创办上海依工。创业之初,白手起家,既无人手,也无场地与厂房,仅有一笔启动资金。但凭借顽强的创业精神和毅力,我们逐步发展成形。”

  在莘庄工业区的支持下,上海依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,年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。王迅飙表示:“莘庄工业区始终是我们坚强的后盾,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策扶持,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。”

  在依工塑料的智慧车间,机械臂将高强度塑料原料注塑成特斯拉充电口盖。“车用塑料强度超金属,新能源汽车更使其需求激增。”王迅飙望着最新的自动化生产线介绍道,当年为雪铁龙配套成立的工厂,如今年产值已达35亿元,四次扩建厂区的故事被写入工业区招商教科书——从最初租赁厂房起步,到2023年拿下92亩土地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,每一次扩产都精准踩准了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脉搏。

  20世纪90年代,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,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承担了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任。比利时索尔维集团敏锐地捕捉到中国产业升级的机遇,决定在上海设立办公室。1997年,索尔维在莘庄工业区落成了第一幢办公楼,开始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征程。

  在世索科中国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,各种化学物质在精密仪器中流淌。这家原索尔维集团拆分出的特种化学企业,名字寓意“世世代代探索科学”。总经理刘阳指着1997年的首栋办公楼说:“当年周围全是稻田,而现在我们世索科的园区有1.3万平方米研发面积。”2024年,世索科中国区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和解决方案,涵盖新能源汽车、氢能、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应用。

  研发版图的扩张印证着战略升级。世索科集团CEO凯依岚为研发中心“玉兰楼”揭幕时感叹:“中国的人才密度令人惊叹!这里能快速触达市场需求,是敏捷创新的沃土。”在世索科中国研发中心,有来自五个国家的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忙碌于绿色氢能、电子电器及半导体应用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,为中国和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强大的创新和业务支持。

  上海施耐德低压终端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,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重要生产基地。公司工厂厂长高雅在闵行多年深感温暖,也满怀感激。她说:“之所以选择了莘庄工业区,作为扩展事业版图的理想之地,主要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、完善的商业配套和高效的行政管理。”在她看来,“闵行提供了一个有序而安全的生产平台,这是我们成长的沃土,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。”近年来,公司陆续获得上海市智能工厂、国家5G工厂等荣誉,实现了成本、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良好平衡。

  位于工业区北横沙河路上新落成的搏力谋中国区CESIM卓越中心,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以更快响应与服务本地市场的需求。搏力谋采用的ASRS自动化立库,从取料到放料的双循环操作仅需45秒。目前,搏力谋的“加速中国”计划已推行到第二阶段,该计划实施以来中国区年销售额已实现翻番。

  不远处,总投资约12亿元的士卓曼高端种植体产业化项目一期已竣工投产,“这是集团首个在海外买地建厂的项目,我们要打造亚洲首个研产销一体化基地!”士卓曼集团相关负责人指着规划图,眼中映出中国千亿级口腔健康市场的蓝海。

  园区西北角,国际头部化妆品公司1号智能仓库即将投用,其纳税额常年位居园区榜首;东侧工地上,投资9亿元的依工第五工厂已打下地基。西南角,奥特斯(中国)有限公司在上海的投资累计超过11亿美元,加速推动5G、物联网、自动驾驶以及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的创新。

  在日本大阳日酸的气体供应设备生产线上,医用气体是重要产品。“我们的产品运输半径不能超过50公里,而工业区聚集了数十家客户,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生态圈。”该公司中国区负责人说。2024年企业已完成一期的技改项目,2025年初,启动医用氧瓶充装项目,可形成医用氧气钢瓶年最大充装量36万瓶、医用液氧杜瓦瓶年最大充装量4.3万瓶的充装能力。

  “方圆几公里内,从精密零件到智能机床,都能找到应用场景,”雄克精密机械全球销售副总裁Harald Dickertmann细数周边合作伙伴:3公里内有山崎马扎克,5公里可达航天八院。兆维科技、深信生物、美正乐医药等一批生物 医药 企业加速集聚,一条覆盖研发、生产、物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。“这里既有国家级的产业联盟,又有精准的政策支持,让我们敢于把最前沿的技术放在上海。”

  2023年11月7日,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FORVIA佛瑞亚集团旗下的佛吉亚中国总部大楼在工业区焕新揭幕。2024年10月,佛吉亚集团将歌乐汽车电子事业部总部从东京迁至上海。目前,集团下属汽车座椅、绿动智行、内饰系统、汽车电子等六大板块集中在工业区办公。佛吉亚(中国)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马川道出关键:“依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,本土研发效率和在华订单量均大幅提升。”

  值得关注的是,外资研发中心正成为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年来,莘庄工业区吸引了众多外资研发中心落户。福托伟阀门、莱尔德电子材料、蓝怡科技等外资企业纷纷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集聚高端创新要素,带动高水平创新活动。

  外资企业蓬勃发展,让莘庄工业区更具吸引力。通过深耕以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汽车相关为三大主导产业,电子信息、绿色低碳、新材料及精细化工、生产性服务业等为配套产业的“3+X”产业体系,莘庄工业区在商业航天、工业母机、汽车芯片等细分赛道进行重点布局。通过推动产业协同和创新要素的集聚,莘庄工业区正加快从制造园区向“创新生态圈”的跃迁。

  三十年间,莘庄工业区以占闵行区5%的土地,贡献了全区30%的工业产值。莘庄工业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艺表示:“我们聚焦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、载体、人才、资本等全要素,积极打造让企业‘引得来、留得住、成长好’的一流营商环境。通过‘产业联盟+工作专班+投资基金+特色基地’的创新机制,奋力打造百亿级、千亿级产业集群。”

  “选择上海就是选择与机遇同行,投资闵行就是投资未来,扎根莘庄工业区就是拥抱希望。”正如上海瑞士商会负责人所言,这片热土正以更高质量的制度供给,续写新的篇章。

  翻开1995年的园区规划图,图纸上铅笔勾画的厂房草图,还夹着农田的轮廓线。很难想象,短短三十年,画上的构想会变成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产业高地。

  走进园区,我看到了很多:大金空调打下第一根桩基时的艰辛,世索科这样的企业从中国研发反哺全球的创新,上海依工四次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心,士卓曼坚定地把“根”扎在中国市场的选择……这些企业的成长故事,就是莘庄工业区发展的缩影,更是中国不断扩大开放、吸引世界眼光的真实写照。

  这片土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农田变厂房的简单更替。当雅诗兰黛选择在此设立前沿研发中心,当佛瑞亚将亚太氢能总部落户此地,就已经说明,这里已经从最初的成本优势地,变成了孕育创新的源头活水。

  三十年过去了。当年田野间的劳作声响,早已被现代化工厂的节奏所覆盖。但发展的故事没有终点,每一个在这里奋斗的人,都在见证着开放的中国如何一步一个脚印,为世界和自身创造着持续不断的活力与春天。